我是在修的人

龐君華

 

  記得十多年前在會友的介紹下,到社區探訪一位長輩,她自己已有多年的傳統信仰,但她不介意和我這位牧師來探訪。見面後我禮貌地詢問她信仰的背景,她用台語輕輕地回答說:「我是在修的人。」我本能地回答:「我也是!」,於是接下來,我們開始就各人修持的經驗,展開了多次會談與分享。她認真的修行生活及對生命意義的追求頗令人感動,直到她過世前我數次去探訪了她。
  每次我們會面時,我都認真的聆聽她的分享和所提出的問題,除了回應她對信仰的疑問,我也將我尋求與主親近的方式和她分享。在一個巨大的生活壓力,與排山倒海的訊息世界中,她顯然想找到生命的安頓,使生命平靜和滿足之道。在每次臨別前,她都希望我能夠贈她一句「法語」,作為我們會談的總結,(我想這是他們的法師所用的方式)所以我也每次都按著當日談會的氛圍以及感動,贈她一句聖經的經文。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17:22),又如「心中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心裏的喜樂,陌生人無法分享」(箴14:20)、「順利時要喜樂;患難時當思考。上帝使這兩樣都發生,因此,人不知將會發生甚麼事。」(傳7:14) 「從口裏進去的不玷污人,從口裏出來的才玷污人。」(太15:11)…等等。
  在與她持續對談的過程裏,我從中觀察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現象。我們周遭有許多人士,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他們都嘗試著以各種方式,想要得著一個寧靜的心靈狀態,所以他們也追尋著各種的心靈活動,或是日常修行的進路,又或是靈修的方式等等,希冀能達致心靈的平靜,以及得到內在的力量。
  據我的觀察在我們的城市中這樣尋求心靈充實的人很多,他們或是參加「正念」班,要不就是去「打禪」,也有的參加各種形式的非宗教靈修團體或課程。幾個較大的「教育」機構所開的有關心靈的課程,報名者更是絡繹不絕。有一次我以研究的心情,在友人的贊助下也去報名參加了一個活動,課程名額限定一梯次兩百人,卻已經額滿,報名要排到第二年。當我去參加該課程時,發現內有不少的基督徒的參與者。在介紹時他們聽說我是牧師,也有基督徒特別找我談話,他們感覺到教會「太吵雜了」、「太多活動」,心靈無法平靜下,當感受到外面生活壓力,需要安靜時,就會去參加這類的「安靜課程」。
  然而在這種心靈的關顧或是靈性的操練,其實我們的信仰與聖經中是有很豐富的資源的。並且歷代的基督徒或修道的群體,也都留下了非常寶貴的實踐經驗。
  這也讓我意識到門徒的生活本身,其實就有一種靈性紀律的操練,靈修的操練往往是要讓我們內心「習慣」於常常保持在與上主有密切關係的狀態中。過往的信徒或修道的社群,他們透過每日的祈禱,使我們的內心充滿了上主所賜的活潑的力量,然後才能進一步實踐作為門徒的各樣外在信仰的實踐,如佈道、事奉、行善及服務等等的動力來源。
  這種內在的靈性力量,往往是需要透過有意識地操練及關注我們內在的生命。我們需要日日有紀律地滋養我們的靈性,意即要與上主親近,常處在與上主美好的關係之中。讓我們的內心常常專注於上主及「上頭的事」,日復一日地有紀律禱告、默想聖經,以致我們的心靈能敏銳地感受上主的臨在與引領。
  有人說:信仰就是一種「心靈的習慣」,我們都知道上主的恩典是白白賜給我們,好讓我們擁有可以親近祂的生命。然而在我們方面也需要負責任地經營好我們靈性的生命,使之能「習慣」於享受上主愛與臨在之中,習慣於思想與分享上主美好的事物。當我們持續這種習慣的累積時,這習慣就會成為我們的「性格」,化作我們生命的本然,也就是聖經所說的常活在基督裏,且按時結出生命的果實。
  在這過程中,我們往往也需要一些牧者或有這方面生命經歷的同伴們的引導、協助、陪伴或鼓勵等等。然後經過歲月的累積後,不但自己嚐到了靈修的果實,同時也能成為我們弟兄姊妹在靈性追求上的陪伴者。
  在本文開始時,所提到的那位女士,她除了與我們信心的對象不一樣外,她的修持與心靈的追求,其實也是反應了一般人心靈上的需要,她長期參與在家的修行,以及一些宗教團體課程,但是仍然無法得到心靈的寧靜,與對生命的把握,然而卻也無法擺脫過往長年修持的心靈「習慣」。可惜我們會面一段時間後,她因為健康的情況惡化而辭世,失去和她繼續分享我們信仰的生命之道的機會。經過這次的經歷我也開始嘗試進一步認識基督信仰群體所傳承下來的各種修道精神與靈修經歷的文獻,期待能協助有志成為門徒的人也能關顧靈性上的操練,使他們不但有成熟的靈性,也能成為弟兄姊妹在靈程上的陪伴者,進而能回應周遭在熙來攘往的人們中,對心靈的寧靜有所追尋的人們。

 

【作者簡介】

EDM-202211-02 龐君華牧師:現任衛理神學院院牧、專任老師。曾任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會督、城中教會牧師。